「中国第一家民办医院」
伯驾(Peter Parker)于1834年3月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医生资格,随即被派往中国医疗宣教。1835年,伯驾在广州创办的教会医院——“眼科医局”(博济医院前身)是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化的医院。
该医院共3层,首层为地窖,第二层为候诊室、诊室及药房,第三层为手术室以及可容2~3人的留医室。后因病人增多,次年春获当时广州巨怡和行行商伍敦元先生捐赠,将租丰奉行一座三层楼房做为扩充业务院舍,设有接待室、诊断室、配药室、手术室、观察室等,候诊室可以容纳200多人,病房可以容纳40多人。
1838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,也曾间接地接受过伯驾的诊治。林则徐患有疝气和哮喘病,曾派幕僚到伯驾处取疝带及袪喘药,并回赠水果等物。伯驾虽未见林则徐本人,但专为林则徐立下一个病历,病历编号为6565(载于1840年的《中国丛报》),这是最早保存下来的西医病历。眼科医局患者的登记内容包括病案的编号、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籍贯、处方用药、治疗效果、手术种类、手术时间的长短,连取出的肿瘤或结石的大小等都有详细的记录。
1855年伯驾离开广州搏济医院后,由关约翰接替院长职。此后该院附设南华医学校以培养西医人才,孙中山曾于1886年入该校就读了一年。该院于1930年并入岭南大学为“孙中山纪念博济医院”,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。1985年改名中山孙逸仙纪念医院。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,此院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。
「历史意义」
开创中国近代医疗的先河,在伯驾任院长的20年间,一共诊治了5.3万多人。由于医术高明且免费为贫穷患者治病,开院后不过17天,病历表就增加到240多张,6个星期内接诊450人,其中包括了几位衙门的官员。为了使日渐增多的病人能够循序就医、提高效率,伯驾在病人进门后,先派发竹片制成的长方形号牌,然后病人就按照号牌上的号码,循序进入诊疗室。据说这种已为当今世界各医院普遍采用的“挂号制度”,就是源自伯驾在眼科医局的这套设计呢! 伯驾的专长本为眼科,所以一开始只看眼科的病,后来应病人的再三要求,也开始为他们看其它的病,从麻疯病、象皮病到疝气、肿瘤,无所不看,终于成了一个“全科大夫”。尤其在外科方面,伯驾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写下了几个重要的首创纪录:(1)割除乳癌(1836年),(2)割除膀胱结石(1844年),(3)使用乙醚麻醉(1847年)与氯仿麻醉(1848年)。